實證醫學搭配科技輔助復健 37歲中風患者重拾生活

實證醫學搭配科技輔助復健 37歲中風患者重拾生活

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謝東明/台北報導

37歲高姓女子,是1家公司的人資主管,半年前與朋友聚餐,突然昏倒緊急送醫,竟是腦血管瘤破裂,導致出血性腦中風。雖然手術搶救,但仍在加護病房昏迷了逾20天,甦醒後留下四肢癱軟無力,以及口齒不清等後遺症。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表示,病情穩定後,透過職能、物理及語言等傳統復健治療,還透過各項檢驗數據對比實際狀況,再安排吞嚥訓練及重複性經顱磁刺激(rTMS)療程,以實證醫學搭配多元復健療程,助高小姐把握3至6個月的復健黃金期。

雙和醫院表示,高姓女子到復健醫學部主任、台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醫師陳弘洲門診就醫。透過醫療團隊的精準策略,高女由最初無法自行進食,需依賴鼻胃管,到成功拔除管路並恢復正常飲食;不僅如此,在經過數周療程後,已能自行起身,而且在他人的攙扶下,開始緩步行走,後續將以1年內重回職場為目標,持續復健。

陳弘洲表示,高姓女子受創的部位在橋腦,是位於腦部較為核心與深層的地方,但橋腦受創並不會影響到認知功能,只要肢體及語言功能稍微恢復,便有機會回到工作岡位。剛開始復健時,她出現左右無法平衡的問題,手抖得相當厲害,幾乎無法拿杯子喝水,甚至連用手指頭觸摸自己的鼻子的基本指令都無法完成,常出現手抖著戳到眼睛的情況。

cnews204250211a05

陳弘洲指出,值得注意的是,透過重複性經顱磁刺激,讓復健事半功倍。大腦有很多區域,都具有可塑性,可以利用磁波刺激想要的區域,以恢復功能,接著立即搭配復健治療,效果顯著優於只進行傳統復健。

一般而言,進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前,會先依照病患的病況,選定最優先治療的項目。例如是認知功能、上肢功能、下肢功能或是語言功能等,選定治療項目後,就會進行精準定位,再依據定位結果進行療程,共10次,每次刺激約20分鐘左右。

陳弘洲表示,腦部受創後,大腦會利用還殘存的功能讓它更大化,但大腦不會預期受損的區域可以恢復,反而會發生好側腦區抑制壞側腦區的情況,導致傷處的恢復更差。為了提昇壞側腦區的功能,經顱磁刺激也可產生抑制作用,這個過程就會讓壞側的腦區配合,進而讓接下來的復健治療效果更好。

陳弘洲說,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,抑制高女好側的腦區,之後再為她安排一系列機器人復健療程。一般傳統復健很難訓練到每根手指頭,上肢復健機器人卻可以完全做到;此外,一般傳統復健的走路訓練,讓她的步態可能會歪七扭八,反觀下肢外骨骼機器人,就可以訓練她用正確的步態走路,一個療程下來讓她走得更順暢。

照片來源:雙和醫院提供

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:

馬偕醫院驚傳「勒索軟體」攻擊! 一度500多台電腦當機

兒童事故新聞排名最高 新北警開學日護交通安全

 

【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】

guest
0 留言
Inline Feedbacks
View all comments